2)第二四〇章 突然的议案;剑走偏锋_后明余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在非明智做法。”

  这算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来激进人士的做法和打压他们造成的动乱就已经造成了明显影响,而削减财政预算注定要引人不满的。

  今天能提出临时议案削减教育与医疗预算,明天会不会再提一个削减国防预算的呢?

  这很难不让人想入非非,而且田亩公赎一直以来都是各派保守人士相当讨厌的,民间广大地主也心存不满。

  虽然官府花钱向地主强制赎买土地在理论上还算正常——尽管带有强迫性质,但毕竟付钱了,而且价格比市值更高。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至少大明的任何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都多少会偏离原有想法,地方上的官吏们可不会放过任何敛财的机会。

  田地按肥力、地段等因素可分上中下三等,不同等级赎买的价格也不一样,而田地能分为什么等级是官府说了算,这就有了充足的操作空间。

  在如此的大背景下,朱泠婧认为暂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宪政会却突兀的提出了这个议案。

  哪怕初衷是好的,但这只会让尚未缓解的矛盾加剧。

  所以她随口道:“本党不支持,或者说,我不赞成。”

  朱泠婧虽然是执行会的特别顾问,但她没法完全代表整个中华党。

  不过鉴于身份与影响力摆在这里,话语权还是不小的。

  在土地改革这件事上,大明的主要派系在原则上都不反对,但是在具体实施上的差异却天差地别。

  方述均点了点头,“我想也是的,这事…起码本党很难认同,但是最终结果如何却也不好说,宪政会相对而言还是势大的,就看其余几派如何决断了。”

  “暂且关注着吧。”

  “是。”

  大明勋贵参政的例子不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宪政会和中华党之间二选一。

  而参政的皇族虽然总数也挺多,但如果不算那些出了三、四、五服的远支的话,当朝皇帝近亲的皇族却寥寥无几,参加中华党的朱泠婧可以说是独一份了。

  总体上看来,它与大明宪政会的立场相差不多,区别在于它支持沙文主義和贸易保护主義,因此近十年以来越发的受欢迎。

  宣扬大汉族优越论调、不反对外扩张、支持高关税和进口配额来保护大明的产业,显而易见它格外符合年轻军人、中小企业主的胃口。

  除了些许特立独行的性子之外,朱泠婧加入中华党不乏深思熟虑,可以说她很准确的揣测对了皇帝的心思。

  深得宪政会追捧的朱立锲行为处事过于执拗,缺乏优秀政治家必备的圆滑,皇族之中可能确实需要一个人来发挥调和的作用——也不用太大,一点即可。

  十二月的第一天,早晨,天色初明。

  主官值房中,周长风正在边听收音机边吃着热气腾腾的皮蛋瘦肉粥,字正腔圆的男女双声在播报着晨间新闻。

  起先的时候,他并不习惯“大明普通话”存在的入声,无论是听还是说都觉得有些怪,好在很快就适应了。

  这时候,小李叩门而入,奉上了一封信。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