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〇二章 釜底抽薪;一个倒霉蛋的回家路_后明余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河以东到外兴安岭以北的广袤地区都为沙俄所据。

  “我可没谈从前,我说的是现如今。”

  “呃…那只能说是还有点念想吧,吃进去的不愿吐出来。”

  “所以今后须设法断其残念。”朱泠婧伸出食指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依父亲与朝中看法,待南洋稳固之后就该考虑对俄出兵了,叶尼塞河至坎察尔成立一、二个隔绝双方的傀儡小国。”

  姐姐,这倒不是说不行,但前提条件是得搞定整个南洋啊。

  天知道英国人和美国人愿不愿意和谈承认东南亚的归属,要是他俩执意死磕的话,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少说要打上三五年……

  周长风欲言又止,最后只是点头道:“长远来看,确实应该这样。”

  考虑到国力差异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力限制,大明全心全意北上的话,沙俄没有任何可能保住西伯利亚。

  而随着萨哈、楚科奇、堪察加地区被剥离出来扶持为附庸国,当地的金矿、铅矿、煤矿也会顺理成章的被把握在手。

  朱泠婧话锋一转,改口问道:“兵部准备公布多少战果?”

  “击毁二十架轰炸机、击伤五架;击毁八架驱逐机、击伤三架;己方一架受伤,两架耗尽燃油弃机,无人伤亡。”

  跳伞之后生死未卜,那自然不能算作生或死咯。

  “好。”

  对外界报捷时夸大战果来鼓舞人心是世界各国都惯用的操作,当然了,小夸怡情、大夸误国。

  毕竟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歼敌数字的统计颇为有趣,众所周知在古时候是以斩首级数为硬性标准。

  可实战中情况复杂,没有闲工夫逐一砍脑袋,而且敌人也会拼命抢回同袍的尸首,所以许多时候歼敌数百只有几十个首级。

  而这也增大了首级的珍贵程度,保卫顺天时更是价值非凡——「敢勇当先,生获贼一名或斩首一级,军民官总小旗甲军人升一级。」

  而到了近现代,这种传统的记功方式很快就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歼敌数字的统计也变得越发值得玩味起来。

  比如说一支步兵分队攻占敌方阵地后发现有5具尸体,但其中有一具士兵尸体无法确认究竟是谁杀的——张三指着说是他击毙的、李四则说明明是他击毙的。

  这种情况下为了照顾士气、避免内讧,带队的军官往往会直接记为2个战果,于是他上报本单位歼灭敌军6人。

  但如果这具有争议的尸体是军官而非士兵,那么是不会这么随意的,而是记为张三和李四俩人合作击毙。

  又比如说一支迫击炮分队发现敌军队伍正在移动,于是开火将之大部歼灭。不过因为相隔太远无法去现场清点,所以上报时无法确定歼敌数量。

  迫击炮分队:「早6时20分,职部于132高地发现小股敌人活动,遂立刻实施效力射,将之大部歼灭。」

  指挥部:「敌军总数多少?毙伤多少?」

  迫击炮分队:「相距过远无法清点,但目测原本约有三十余人,且见轻机枪三挺与小炮筒一支。」

  指挥部:「那只能按惯例判断战果了。三挺轻机枪和一支小炮筒?三十多人?小炮筒应该是50㎜超轻型迫击炮,所以这估摸着是个步兵排。那瞅一眼编制表,就算你们干掉了二十七人吧。」

  查阅敌军编制表,一个步兵排共有三十九人,他们被大部歼灭,那么就是39×0.7≈26,因此上报歼敌数字二十七人。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