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〇〇章 试制突击炮设计;胥吏的常规操作_后明余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风拉开了一辆装甲车的车门,打量着里边的座椅,“总体战是要发掘全部动员潜力的,如果往后需要能造多少造多少,你们估计能到什么程度?”

  “周待诏是说三班倒么?”那经理摇摇头,为难的答复道:“恐怕不行,人手不够的,但两班倒…倒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卡车的月产量能从现在的一千五百辆翻一倍?”

  “三千……蛮困难,我们估摸着能有两千五的样子。变速箱很费工时,况且引擎不见得能全部供应到。”

  这样一来,扬越公司的年产量达到3万辆,再算上迅捷和骏达两家公司,大明在战时动员的情况下卡车年产量应该可以超过10万辆。

  【前文高估了卡车产量,故削减一部分,以此为准。】

  这样的生产能力已经较为可观了,历史上英国在四〇到四四年一共制造了48万辆卡车,平均每年也不过9.6万辆。

  但这并不代表大明汽车工业就超越英国了,因为成本更高的履带式布伦机枪车在战争期间一共制造了11.3万辆。

  而大明显然没办法制造这么多的履带式辅助车辆,那实在是太奢侈了。有限的履带式车辆生产能力肯定要优先保证坦克制造。

  考虑到大明以后的作战地域,这些卡车产量虽然与美国相比完全不够看,但精打细算一下倒也够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充足的。

  首先不需要多线作战,无需分散力量,可以集中供应急需卡车的战场。

  另外,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并不像亚欧大陆上的大规模陆战——火车把物资运送到站以后还需要卡车运往几十公里外的前线,亦或是需要卡车运送部队进行长途机动。

  在太平洋战区,船队到港卸下物资和部队即可,之后都只是短途运送和机动。

  所以说,岛屿争夺战实际上可以相对限制美国工业优势的体现,让双方在更加接近的状态下进行残酷搏杀。

  在结束了生产线的视察以后,周长风故作随意的发问:“你们打算怎么设计那个突击炮?”

  那经理愣了一下,不解地问道:“突击炮?”

  “哦,就是自行步兵炮。”

  “原来如此,此事我也不清楚……周待诏有意的话,我带您到设计部去打听打听吧?”

  自行步兵炮的叫法虽然很直白,可一点也不好听。

  不行!一定要把叫法纠正为突击炮!

  就这样,在离开厂区以后,一行人乘车来到了相邻的地方。

  林荫大道边上有约莫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池塘,水面上点缀以片片荷叶,中间有一处水榭。

  扬越公司的设计部就在不远处的几座楼房中,都是双层或三层的白墙黑瓦悬山顶楼房,看上去就跟寻常民居似的。

  时值午后,电风扇呼呼呼的吹着,许多人都趴在桌上、背靠着椅子小憩。

  “哎哎!都起来起来,朝廷的人来了!”

  一行人才走到楼梯前面,就听到上边传来了隐隐约约的催促声。

  周长风往楼梯间旁边的房间瞟了一眼,只见里面的俩人还悠哉悠哉的摇着蒲扇、喝着冰镇绿豆汤、看着报纸。

  这小日子过得挺悠闲嘛。

  总之,在一番折腾过后,周某人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扬越公司为了应对突击炮招标而组建的设计团队。

  在最初的争论之后,团队最终决定设计一种4×4装甲车,从而在满足2.6万圆采购价的前提下尽量改善性能。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